近期,药明康德接连发布的两则消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值得深入解读。
10月29日,公司发布股东减持计划公告,称其实控人控制的股东拟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2%的A股股份。该消息引发部分市场波动,但将股东减持简单视为利空的观点值得商榷。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减持公告发布前一日,药明康德刚宣布与沙特新未来城(NEOM)及沙特卫生部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据悉,公司将与NEOM合作探索在沙特开展新药研发与生产服务的本地化进程。这将为公司未来在沙特建立CRDMO研发及生产基地奠定基础。
一方面,股东减持作为资本市场制度允许的正常行为,始终在严格监管框架下运行。去年5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减持行为,市场对此应保持理性认知。
另一方面,看一家公司的发展,还是要着眼于长期。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有其背后的战略性考量。
从基本面来看,药明康德自2000年成立。随着不断发展和25年的积累,目前已经构建起了专注于CRDMO(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业务的全球性平台。2018年,药明康德实现A+H股两地上市。若投资者自公司上市之初即持有其股票,截至今年9月,累计回报已达12.3倍。
不久前,药明康德发布的三季报延续了其业绩高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整体营业收入328.6亿元,同比增长18.6%;经调整non-IFRS归母净利润达105.4亿元,增速高达43.4%,显示出较强的盈利质量。
公司在手订单同样保持稳健增长。截至2025年上半年,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较2018年实现38%的年复合增长,总额已近60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在CRDMO模式的协同效应下,R端订单的2倍增长撬动了D&M端订单17倍的扩张,反映出业务结构间的良性互动。
这种业绩的持续增长,并非被动等待市场红利的结果,而是源于公司管理层的主动战略管理。只有通过持续优化、动态迭代,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增长路径,这一逻辑适用于任何一家追求长期发展的企业。
经过二十多年积累,药明康德已构建起全球一体化的“药物发现—工艺开发—生产制造”飞轮模式:前端研发业务持续引流,为后端规模化生产输送订单,同时后端规模效应则进一步反哺整体运营效率,形成闭环驱动的增长机制。
从药明康德近一年的战略动作来看,其先后出售了英美细胞与基因疗法业务、美国医疗器械业务,近期又公告将剥离临床业务;在资本层面,药明康德在过去一年对药明合联进行了四次减持,累计成交总额接近70亿港元。此次股东减持,也应视为其主动管理资产组合与资金结构的正常举措之一。
这些资产出售所回笼的资金,药明康德主要将其用于两大方向:
一是持续聚焦并加大对CRDMO核心业务的投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药明康德现金储备已增至300亿元,正加速推进在中国、美国、瑞士及新加坡等地的全球产能建设。近期与沙特新未来城(NEOM)及沙特卫生部达成的战略合作,正是其全球化布局的又一举措。
在产能建设方面,药明康德的推进速度和规模都在全球前列。三季报披露,原计划于年底实现的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总体积目标(超100000L)已提前在9月达成;而小分子原料药反应釜总体积预计也将在2025年底突破4000kL。
二是药明康德对股东的强烈回报意愿。2025年,药明康德已实施近70亿元股东回报计划,累计回馈股东总金额占2024年净利润的72%。自上市七年来,公司通过现金分红和回购并注销股份的方式,已累计向投资者回馈达到200亿元,超过了过去七年累计净利润的40%,这一比例在整个A股市场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排得上前2%。
凭借稳健的管理执行力、持续超预期的业绩表现以及不断优化的资产结构,药明康德当前每股净收益已达上市初期的7倍,每1元收入所对应的经营现金流更是七年前的2.4倍。随着核心业务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股东有望在2025年获得更切实的回报。
只有深入理解其坚实的业务模式与持续回馈股东的意愿,才能真正把握这家公司实现长期价值的关键所在。
CopyRight@2010-2025 中金网 All Right Reserved
工信备案号:沪ICP备 20210018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