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股市 证券 金融 投评 English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点评 / 正文
传承三线荣光 探索共富新路 攀枝花西区大宝鼎街道的转型实践
来源:
2025-09-15

在攀枝花这座因三线建设而兴、因钢铁钒钛而立的城市中,西区曾是其工业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站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时刻,老工矿区如何披荆斩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道现实而紧迫的命题。

  

作为西区典型的老工矿街道,大宝鼎街道近年来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基础设施短板、产业发展瓶颈和治理效能提升,创新实施以“四化工程”为基础、“四大基地”为路径、“四地”共建为保障的“三四”工程,逐步探索出一条景美业兴、人和共富的发展新路径。这一实践不仅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基层样本,更折射出攀枝花市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深层逻辑。

  

       

街道焕然一新

  

以“四化”为基,重塑矿区空间价值

  

老工矿区的转型,首先体现在空间的重塑与人居环境的焕新。大宝鼎街道以“路面黑化、街面亮化、行道绿化、墙体美化”为抓手,系统推进基础设施更新,推动矿区从“生产空间”向“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转变。

  

通过整合采煤沉陷区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等项目资金,街道累计完成道路黑化1.1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00余盏、氛围灯带1000余米,新增绿化面积800平方米,打造“彩虹道路”600米。这些举措不仅显著改善了居民的出行条件和生活环境,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街道在推进“四化”过程中注重绿色低碳和美学赋能。太阳能路灯的普及既降低了能耗,也点亮了矿区的“夜经济”;三角梅等观赏花卉的栽植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塑造了具有辨识度的街区形象;而彩色步道的设计则通过艺术介入的方式,将基础设施改造升华为文化表达和社区营造的载体。

  

这种以“微更新”替代“大拆大建”、以“绣花功夫”替代“粗放改造”的模式,正是攀枝花市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生动体现。它表明,老工矿区的转型并非简单地推倒重来,而是要通过精准施策、系统治理,实现空间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双重提升。

  

以“四大基地”为径,重构区域产业生态

  

产业转型是老工矿区振兴的核心。大宝鼎街道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着力打造文化研学、党员培训、文化旅游、国防教育“四大基地”,推动产业从“单一矿业”向“多元融合”转变。

  

这一转型路径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战略眼光。一方面,街道充分挖掘“三线建设”历史遗产和工业文化资源,通过宝鼎陵园、索道博物馆、防空洞、亓伟展厅等节点的串联,形成了一条具有独特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的研学旅游线路。另一方面,通过打造党员培训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街道将政治资源、文化资源与教育培训需求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可持续性的服务型产业板块。

  

更为重要的是,街道在产业培育中注重“软硬结合”。硬件上,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如防空洞改造、展览馆扩建)为产业提供空间载体;软件上,通过举办文艺汇演、徒步登山赛等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这种“内容+场景”的运营模式,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参训人员,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从攀枝花市的宏观视角看,大宝鼎街道的产业转型实践是对“康养+工业文旅”战略的基层响应。它表明,老工矿区完全可以通过激活历史记忆、整合特色资源,实现从“工业锈带”向“文旅秀带”的华丽转身。

  

       

索道博物馆一角

  

以“四地”共建为保障,重建治理协同机制

  

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大宝鼎街道创新构建“地企共建、地地合作、地校联动、地银共建”机制,为可持续发展凝聚了广泛合力。

  

地企共建方面,街道与大宝顶矿、小宝鼎矿建立“五联”机制(党员联管、工作联推、活动联谊、矛盾联解、资源联享),有效化解矛盾纠纷81件,实现了矿居融合与协同治理。同时,与泓智养老、旭晨星光教育集团等企业合作,布局康养、新能源、教育培训等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宝鼎街道共建签约仪式

  

地地合作方面,街道联合周边乡镇建立“创富联合体”,通过代销农特产品、共谋文旅经济、联合志愿服务等方式,推动城乡资源互补和融合发展。合作以来,周边村庄农产品月均销售额增长30%,实现了便民服务与集体增收的双赢。

  

地校联动方面,与攀枝花学院康养、经管、法学、艺术四大学院签订协议,在人员培训、专家下沉、课题研究等领域深度合作。基层治理观察团的设立,更是为社区治理注入了专业智力和创新活力。

  

地银共建方面,与四川银行建立定期联系机制,通过贷款160万元发展光伏产业,为项目推进和共富建设提供了金融保障。

  

这种“四地”共建机制,体现了攀枝花市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构建共同富裕机制上的深层思考。它打破了传统行政壁垒和资源壁垒,通过机制创新激活了市场、社会、高校、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参与热情,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从“大宝鼎实践”看攀枝花西区的发展哲学

  

大宝鼎街道的“三四”工程,不仅是基层创新的成功案例,更折射出攀枝花西区乃至整个攀枝花市的发展理念与转型哲学。

  

其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无论是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路径的选择,还是治理机制的构建,街道始终将居民需求和生活品质放在首位。这种从“物本”到“人本”的转变,正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石。

  

其二,体现了“系统思维”的治理智慧。街道将空间更新、产业培育、治理创新视为有机整体,通过“四化—四大基地—四地”的梯次推进和循环互动,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同提升。这种系统治理模式,为复杂条件下的区域转型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其三,体现了“文化赋能”的转型路径。街道深入挖掘工业文化遗产和精神价值,将其转化为研学、旅游、教育等产业内容,实现了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效转化。这表明,老工矿区的转型不仅要“腾笼换鸟”,更要“寻根铸魂”。

  

其四,体现了“开放协同”的共富逻辑。通过“四地”共建,街道打破了地域、行业、主体的界限,构建了一个多元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这种开放协同机制,正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

  

当前,攀枝花市正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在这一进程中,西区承担着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使命。大宝鼎街道的探索表明,只要坚持党建引领、系统施策、多元共建,老工矿区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景美业兴、人和共富的新路。(文/邓章林 图片由大宝鼎街道办事处提供)

CopyRight@2010-2025 中金网 All Right Reserved

工信备案号:沪ICP备 2021001869号